Sophia來源于古希臘語的“智慧”一詞,智慧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概念,但這并不妨礙它作為一個時尚話語。智慧可以深化于哲學、詩化于文學、雅化于藝術,還可以俗化于科學技術和民間生活。
智慧既是西方人的價值追求,也是東方人的人生理想。比較起來,西方人更多地追求理性的、科學的智慧,東方人則更多地追求實踐的、生活的智慧。總之,智慧是人類的一種普適性很強、比較高級形態的認識方式、實踐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個人無論他所負的責任大小,或者尚未成年,或者已經退休,只要他接觸社會和在社會中生活,就必定會時時對周圍發生的事情作出判斷。正確的判斷導致正確的決策,一定有好的結果;錯誤的判斷導致錯誤的決策,一定招致壞的甚至嚴重的后果。我們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我們的成功無不來自于正確的判斷,我們的失敗同樣是因為錯誤的判斷,所以判斷力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
智慧是對一個人各種能力的綜合評價,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智慧是知識的最完美的形式。智慧雖然在各個領域有其特定的含義,如對于藝術家來說,智慧指的是創造的能力,而對于政治家來說,則是處理復雜事務的能力,外交家的智慧更側重于反應和語言的能力等等。但從廣義上來講,所謂智慧,主要還是指一個人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無論他在其他方面有多么優秀的品質,但在遇到問題時如果優柔寡斷,無所適從,都不能算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智慧無法偽裝。一個人的智慧必須通過實踐表現出來。你如果有智慧而不表現,等于沒有智慧。一般來講,智慧的表現離不開語言,但最終還是它的效果:處理某個具體的事件或者針對某種事物的創造。
除了敏銳透徹的判斷能力和準確果斷的決策能力以外,一個有智慧的人,還應該努力使自己具備以下的主要品質:
創造是人類從事的最主要的活動,一個人創造的成果,標志著他的成就和對社會的貢獻。但是創造的領域要根據個人的條件和層次進行合理的選擇,選擇也是判斷,反映一個人的智慧。有人問楊振寧:“是做大題目還是做小題目?”楊振寧回答說:“大題目小題目都可以做,但應該常做小題目。大題目成功的可能性小,但得神經病的可能性卻很大。”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智者的回答。
遇到利益沖突的時候,跳出私利的圈子,清除貪婪的誘惑。在利益面前,智者總是寧肯退在后面,而不站在前面。把自己應得的算得少一點,更容易使自己獲得心靈的滿足。
不要在心里竊笑不如自己的人,甚至愚笨的人。也不要竊笑生性軟弱的人,甚至失敗的人。更不要竊笑悲傷嘆喟的人,甚至心靈遭到傷害的人。竊笑殘疾人是一種罪惡,靈魂的罪惡。對于不幸的人,智者除了同情和幫助他們以外,還認為對他們的任何輕視都是恥辱。
取得自己合法的利益,但是不要損害他人和集體的利益。爭取自己幸福的人生,但是切忌增加他人的負擔甚至痛苦。任何自作聰明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愚蠢的,都是和智慧的行為背道而馳的。
一個人的一生,總是不斷地要和他人或集體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是人生。因此,如何處理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并在此過程中取得和諧,則是人生的一門最高的藝術。所以一般人總是煩腦的時候多,快樂和愜意的時候少。處世的藝術是一個人智慧的最具體也是最集中的體現,需要終身的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