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5月18日在北京舉行的打贏藍天保衛戰專家研討會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體污染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點地區細微顆粒物(PM2.5)繼續下降;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在中國立誓打贏這場“藍天保衛戰”的巨大決心之下,距離這一目標漸行漸近。
5月1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郝吉明在出席由能源基金主辦的“聚力攻堅,多效協同”打贏藍天保衛戰專家研討會時透露,在國家大力度的整改之下,全國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提升。相比2013年,2017年全國338城市PM10濃度平均下降22.7%,超額完成《大氣十條》下降10%的預期目標。尤其是三大城市群區域PM2.5濃度明顯下降。相比2013年,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PM2.5濃度分別下降了39.6%、34.3%和27.7%;北京市PM2.5從2013年的89微克/立方米,截至2017年降至58微克/立方米;全面超額完成《大氣十條》預期目標。此外,重污染天氣也顯著減少。特別是京津冀地區,已從75天/年減少至28天/年。
但初戰告捷并不意味著勝算已定。“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才是真正的難點。”郝吉明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要想打贏這場藍天保衛戰還有三個關鍵挑戰。
第一,PM2.5污染防治剛剛走出第一步,依然任重道遠,空氣質量管理進入PM2.5和臭氧協同防控的深水區。“我們在控制二氧化硫上取得了比較有效的成果,但在控制氮氧化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如何能夠發展可再生的綠色能源,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
第二,能源、產業和交通結構調整的大氣污染削減潛力有待釋放。郝吉明表示,要將粗放型、資源浪費型、高污染型的企業向環境友好型企業轉變并不容易,比如鋼鐵行業,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國,鋼鐵產業為實體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作為重污染行業,要推動這些行業提標改造還需要一個過程。
第三,堅持科技引領,持續提升科技服務能力,構建精細化大氣環境綜合治理體系。郝吉明認為,目前主推的新能源汽車可能在10-20年后會成為道路交通主導。但在此之前,汽油車、柴油車仍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但柴油車一直頗受爭議。一方面,柴油車對于經濟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78.8%的客運由柴油車承擔,77.8%的貨運由柴油貨車完成;另一方面,卻是柴油車行業管理不規范、排放量大等問題頻出。
據生態環境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政策研究部主任尹航透露,全國柴油貨車排放的氮氧化物占整個機動車排放量的58%左右,排放的顆粒物占整體水平的78%左右。另據北京市近日發布的大氣污染源解析結果顯示,本地源占2/3,其中30%來自于柴油車。“柴油貨車是我們打好藍天保衛戰,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的內容。”
攻克難點,郝吉明給出了四點建議。
第一,鞏固和深化大氣十條成果。要堅持目標導向,全面布局;堅持科技引領,精準防控;堅持跟蹤服務,嚴格監管。
第二,擴大重點區域范圍。比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要持續大幅度改善,發揮產業、能源和城市布局的潛力。
第三,優化能源、產業和交通結構。實行全國煤炭總量控制,持續推進煤炭清潔高效集中利用;加快清潔燃料替代,擴大無煤區范圍,推動農村能源清潔化等;實施基于環境績效的錯峰生產等。
第四,實施國家減排行動計劃。啟動國家“清潔柴油機行動計劃”,重點開展柴油機、非道路、船舶的大氣污染排放控制,開展柴油車超標排放專項治理等。
品牌部 楊國松 轉自《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