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去南京出差,火車外天空清麗,車內隔壁坐了一位50多歲的大叔,正在全神貫注的看書,許久,也許是累了,趴在書上睡著了。不經意間,瞥見書名《中蘇中印戰爭紀實》,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我們這代人對建國后的戰爭知之甚少,空隙時間借閱這本書,填補了我心中的歷史空白,直面新中國成立以來孤立無援的各種困境:新疆叛逃,中蘇關系惡化,中印邊界緊張。
一、中蘇關系惡化
1962年,原新疆民族軍祖龍泰耶夫勾結“克格勃”煽動人民群眾爆發了“依塔反革命事件”,震驚世界的中國新疆六萬人大逃亡,有二個縣僅剩幾百人,也是中蘇邊境由局部緊張轉入全線激烈沖突的導火索。
1968年蘇聯新出版的地圖將中國烏蘇里江和黑龍江上的六百多個島嶼,約有一萬多平方公里都劃入了他們的版圖,毛主席調動幾百萬邊防軍加之建設兵誓保北疆。
1969年3月,珍寶島戰役打響,在零下30多度,中國邊防軍隊擊退了蘇聯軍隊的入侵,但因環境惡劣,后勤不足導致戰斗英雄陳紹光等烈士血染珍寶島。
二、中印邊境戰爭
1948年,印度獨立后,一直遵守中印形成的傳統習慣邊界;到了1954年,他們修改了官方版圖,東段把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作為已定界,中段和西段侵占了中國領土面積約12.5萬平方公里,相當于福建省;1959年,印度在邊界襲擊我邊防人員,不到一個月就打死打傷了我國官兵47人;1962年,印度制定“里窩那”計劃,趕殺我國邊界領土的駐防官兵,以達到侵占目的,1962年6月,中印邊境戰爭全面爆發。
經過多次在“世界屋脊”上的激烈對抗,和周恩來總理的“三項和平建議”的主動停火,戰爭于11月慢慢平息。
三、苦練“內功”
文革初期,中國已是千瘡百孔,經濟凋敝,國民生活艱苦。面對內憂外患,中國發展更是任重道遠,毛主席堅信越是孤立越要奮發圖強,面對外部世界,唯有自己掌握利器。
1960年9月10號,中國第一枚導彈“東風1號”發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引爆,標志中國邁入核大國的行列。這一天美國舊金山的唐人街噼噼叭叭的鞭炮聲響了一天,一家華人開的百年老字號餐廳,老板激動的說“我們是中國人,從今天我們要站起來”。
新中國的成立是數萬萬革命烈士的身軀換來的,他們奮戰在沙場,用血和淚守衛祖國邊疆;新中國的自立自強也是一代代科學家、工程師夙夜攻關推動的,他們使中國在“兩彈一星”等重大技術上邁入世界前列,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和平穩定和快速發展的基礎。
今年以來,中美貿易戰頻發,“中興事件”像一個響亮的耳光,“我的國還有不厲害的地方”,在半導體、芯片等眾多科技領域還處于落后,更別夸夸其談“全面趕超”、“整體趕超”。 在通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上,一路荊棘,“同志還需努力”,需要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潛行努力、不負前人。
市場部 吳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