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上,1921年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時間節點,它是開天辟地的一年,代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新的開始,之后的百年崢嶸歲月,都要從這次起點開始說起。
《1921》這次選擇的是從年輕人的話語體系切入,配合“一百年 正青春”的口號,讓觀眾看到了很多以往只在歷史書中看過的人物充滿青春氣息與煙火氣的一面。
影片中特意有一個場景,劉仁靜、鄧恩銘、王盡美三個年輕人,晚上跑出宿舍去逛上海大世界游藝場,哈哈鏡將身體變形,這是屬于青春的好奇心。在大家印象中他們可能是傳奇人物,或者是少年英才。但看過之后就發現,他們其實也和我們一樣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都是20歲左右的年紀,會因為初到上海看到繁華的大都市而滿眼欣喜和好奇,也會因為別人的經歷而動容落淚。他們身上流露出來的那種蓬勃的少年氣是很有感染力的,會讓人不自覺地就被帶進他們的故事里,跟著他們同喜同憂。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們生長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稚嫩的肩膀上比我們更多了一份責任。為了共同的理想與目標,他們做出了很多不平凡的偉大選擇,即使可能一無所獲,也從未后悔。
影片中“青春化”的另一個經典場面,是我們的開國領袖毛主席在上海街頭的狂奔。
在法國國慶日一場戲中,混跡在隊伍中的毛澤東,被擋在法領館的高墻之外。高墻內洋人歡歌笑語,煙花綻放;而高墻外,則是國人的另一個灰頭土臉的世界。于是,毛澤東的郁郁狂奔,便有了的心理依據。毛澤東在大街上詩意奔跑,與閃回中的前史結合在一起,通過影像呈現,將寫實和浪漫化完美融合。
這次在影片中飾演的是28歲的毛澤東,正是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年紀,不僅真性情,也挺有煙火氣。毛澤東同志一向重視體能教育,還有晨跑、夜跑的習慣,但我們很少能在影視作品中看到他這么生活化的一面。
李達的新婚妻子王會悟,在協助李達給來參加中共“一大”的各地代表解決住宿問題的時候,為了不被博文女校的校長看出端倪,不會撒謊的她就每天一邊跑,一邊對著李達練習租借校舍的話術。看到革命先輩也有這么鮮活跳脫的一面,很難不對《1921》里的人物塑造心生贊許吧。被迫搬家的時候她還惦記著要一起帶走的那瓶花,也給這個故事增添了一份詩意。像這樣看似很平凡的細節,對于詮釋一個鮮活的人物來說,往往是最有力量的。
當他們不再只是存在于歷史事件中的一個個簡單的名字,而是去除“神性”賦予“人性”,就這樣有血有肉地站在我們面前,像我們的親人朋友一般講述著他們的理想抱負的時候,那些真實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想不打動人都難。開始有多意氣風發,后來面對生死時的抉擇就更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振。尤其是對于跟他們差不多年紀的年輕觀眾來說,代入感真的很強。
印象很深刻的是鄧恩銘在獄中受刑的那段戲,參加“一大”的時候他只有20歲,后來他被捕入獄,受盡酷刑,最終犧牲的時候也不過30歲而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卻承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痛苦。無論是他堅持到底的信念還是對于革命事業義無反顧的決心都令人欽佩。
前清秀才出身的何叔衡,為了讀書人的尊嚴投身革命。雖然看上去依舊是一副“舊學究”模樣,但他身上并沒有迂腐氣息,反倒是性情剛毅、滿懷熱忱的一個人,懂得隨機應變,遇事也臨危不懼。后來他面對敵人的圍剿笑著跳崖的那一幕,滿眼都是一往無前的勇氣,讓人震撼不已。還有前期天真爛漫,最后慷慨赴死的楊開慧,剛出場的時候有多溫馨,英勇就義時的那一幕就有多令人心碎。他們每個人的犧牲都讓觀眾揪著心看完,也承包了很多觀眾的眼淚。
說真的,以前可能會覺得他們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但其實這些仁人志士中有很多都是20歲出頭的年輕人,“一大”代表里年紀最小的才19歲。在同樣青春的年紀,他們甘愿為了給國家謀一條生路而舍身赴死。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些年輕的先鋒革命者的努力,中國才有機會一步步點燃了屬于自己的希望之火。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上,往往越是艱難的時刻,越是英雄輩出,李大釗就是那暗夜里閃亮的火把,他把火種傳遞給了毛澤東,最終讓星星之火燎原,照亮了中華大地。
即使相隔百年長河,他們身上呈現出來的那種青春理想與信仰的力量依然極富感染力。
在眼下這個建黨100周年的重要時刻,《1921》這部電影不只是為了慶祝建黨100周年而存在,它對于身為觀眾的我們也是很有意義的。
對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不僅需要通過電影中這些更為真實、細節的人物塑造,去看到先輩們不為人知的那些面,更深刻地理解百年前先輩們的理想激情與精神,并且將他們的精神傳承下去,繼續鼓舞百年后的年輕人。
也需要更深刻地意識到,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來之不易。沒有先輩們的付出和犧牲,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謝那個年代為國家浴血奮戰的新青年們!
百年盛典,與有榮焉!激動,自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吾輩當自強!祝福祖國,祝福黨!
市場部 李小萍